最美不過夕陽紅。
養老不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,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環。只有把養老問題妥善解決了,才能“護駕”夕陽紅。
從機構養老到社區養老,各地正在探索多元化、人性化的養老模式,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。
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、民營養老院質量參差不齊、社區養老吃住行娛難題亟待解決……當下,養老面臨養不好、養不起等問題。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依、老有所養、老有所樂?請跟隨我們的鏡頭,看看社區、民營養老機構的好做法,聽聽自治區人大代表、自治區民政廳廳長妥永蒼的看法和建議。
養老不離家的愿望能否實現?
“小王,我最近幾天頸椎和后背酸疼。”
“好咧,胡阿姨,我聯系理療師,等下到您家里去看看。”
在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崇安社區,83歲的胡雅秋每天可以通過智能腕表給工作人員“下單”,工作人員“接單”后開展上門服務。
“能夠在家門口享受養老服務,真是一件幸福的事。”胡雅秋口中的“家門口養老服務”,得益于寧夏去年以來實施的一系列新舉措——出臺《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研究修訂《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管理辦法》和《農村老飯桌管理辦法》,不斷健全養老服務工作機制,擴大養老服務供給,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、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,有效滿足全區老年人多樣化、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。
既不離開家庭、和子女待在一起,又能在家門口找到同伴,實現老有所樂——社區養老,憑借多方面的優勢,成為老年人群體理想的養老狀態。
九旬高齡的段海霞平日里最喜歡到崇安社區市民驛站享受按摩服務。“家里地方小,放不下按摩椅,這個驛站離家近,設備齊全,除了按摩,還能打打牌、唱唱歌,舒心得很。”
崇安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車景茹告訴記者,市民驛站涵蓋就餐、文化休閑、精神慰藉等多個功能室,可以為社區2000多名老人提供助醫、助樂、助學、助潔、助餐、助急等“六助”服務。
社區養老如何實現養老不離家的愿望?崇安社區自有“秘密武器”——創新工作方式,發展社區嵌入式微養老,引入專業能力較強的第三方機構,以專業化服務隊伍為保障,為老人提供理療、養生、娛樂、日常生活照料等個性化優質服務,有效解決了社區服務人員不足、專業水平較低等問題。
社區養老服務日趨完善,群眾紛紛點贊。在欣喜的同時,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任海燕還有一些擔憂:社區智慧養老的水平有待提升;第三方機構收入低,亟待解決盈利難題。
民營養老機構路在何方?
除社區養老,還有一部分老人選擇民營養老機構,享受更高質量的服務。1月22日中午,冬日的暖陽透過窗欞灑進屋內,照得屋子暖洋洋。吃過午飯的張進軍躺在床上,等待醫護人員測量血壓。
“張叔患有高血壓,所以每天飯后測血壓很有必要。”銀川市隆光西萃芳庭康養中心護士馬玲說。
半年前,因腦出血導致偏癱的張進軍,入住到銀川市隆光西萃芳庭康養中心。專人24小時精心護理;享受定制化飲食;看病拿藥不出康養中心,有急癥可走“綠色通道”,直接住醫院……張進軍笑著說,家人最擔心的,在這里都轉化為了放心和安心。
銀川市隆光西萃芳庭康養中心副總經理施明國介紹,康養中心有2/3的老人屬于失能、半失能,照顧這些老人風險大,也考驗著康養中心的專業能力。目前康養中心正在探索醫養結合模式,在關注老人的吃住、休閑的同時,配套一家門診部,由專業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服務,讓老人少受折騰、享受更高質量服務。
當下,不少民營養老機構陷入運營成本逐年上漲、老人支付能力有限的兩難境地,未來,民營養老機構路在何方?
“企業的本質是服務客戶,做養老服務既不能只靠情感,單純去做公益;也不能當作地產銷售,追求利潤最大化。”施明國說,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中低收入群眾的幫扶力度,確保每位老年人都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、老有所樂。
養老事業需要持續發力
群眾的心聲,記者帶到自治區兩會上。自治區人大代表、自治區民政廳廳長妥永蒼說,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要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、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。步入新發展階段,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,構建新型養老服務模式,成為政府的新作為、群眾的新愿景。
“今年政府還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、城鄉居民養老金最低標準。一系列措施都釋放出強烈的信號——群眾關心關注的事情,政府正在逐步解決。”妥永蒼說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寧夏養老事業如何布局和發力?妥永蒼說,自治區黨委、政府已經規劃了美好藍圖,民政部門將在抓好落實上不斷下功夫:
居家養老方面——把居家養老作為工作重點,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,在前期已經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試點的基礎上,不斷擴大試點范圍,為居民安裝防滑、洗手間抓握、輪椅通道等設施,同時,加大護理型床位建設,探索推進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新模式。
社區養老方面,繼續爭取國家投資,在街道社區推進綜合功能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塊,逐步引入老年大學等優質資源,并結合智慧社區建設,健全多級養老服務網絡,不斷提高養老服務多元化、智能化、便利化水平。
機構養老方面,與自治區衛健委加強聯合,與各大醫院開展協議合作,以照護失能老人為重點,持續深化醫養深度融合的養老服務模式。
補齊農村養老短板方面,著力打造一批縣級區域養老服務中心,加強農村老飯桌等基礎設施建設,推廣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,促進農村養老服務質量顯著提升。
“養老事業任重道遠,還需各方持續發力,不斷健全養老服務機制、優化養老服務供給,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質量,共同把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。”妥永蒼說。
策 劃:連小芳
監 制:魏邦榮
執 行:姜璐 王鼎
設 計:何亞楠 許輝
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出品